当前中国正在深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从宏观上讲,不仅是治理理念的现代化,也是治理结构和治理内容的现代化,更是治理技术的现代化,是国家刚性的制度结构与柔性的现代技术之间的互动与调适过程。支撑城市大脑体系建设的是数据,数据来源的渠道、数量和质量决定城市大脑决策的精准性,社区小脑的建设为城市大脑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01
城市大脑与社区小脑的功能实现
“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子目标,社区小脑建设可以实现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精细化治理。以社区为基础单元,基于各住宅小区物联网广泛布设感知“神经元”,形成社区“区块链”,有利于探索建立风险隐患源头分流机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也就是说,“充分运用新技术,整合各部门、区( 县、市) 、社会的数据,杭州将通过城市大脑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协同、政企协同,满足便民直达、惠企直达等各种场景需求”。
作为城市大脑
与智慧社区“中间体”的社区小脑
2016年,城市大脑在杭州启动。杭州在城市大脑的支持下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方面的探索,为城市大脑在其他领域、其他城市的运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城市大脑是基于海量数据搭建的新型基础设施,它利用人工智能解决人类大脑因算力、复杂度的限制而难以处理的城市治理和发展问题。城市大脑对城市空间中各种来源的大量异构数据进行全面的采集、集成、分析和挖掘。城市大脑建设一方面包括平台的建设、使用与维护及为平台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的相关软硬件的建设和维护;另一方面,包括基层政府治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即运用城市大脑平台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力。
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微观场域,是社区党组织、基层政府及派出机构、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驻区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居民结成的生活区域共同体,人们在共同体里与同伴一起生活。智慧社区建设以及形成的信息流为城市大脑建设提供了潜在的信息价值。城市大脑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求政府部门更多地思考数据的由来,做出大量的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这些数据来源必须需要来自基层的社区的支撑。智慧社区当前广泛存在于各大城市并且成为政府大力推广的城市治理目标。智慧社区是一种将现代技术与多元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的调适性产物,它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活。目前,智慧社区主要局限于社区内部,信息流没有集成并且传送到城市大脑。
社区小脑是以智慧社区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系统平台和硬件共同建成信息中枢系统,这种信息中枢系统能够实现与城市大脑的对接。也就是说,社区小脑是连接城市大脑和智慧社区的“中间体”。社区小脑是智慧社区的信息中枢系统,社区小脑接受传入信息,收集社区共同体里的相关数据并将数据整合成协调的智慧社区信息流,一方面推动智慧社区的数字化发展,另一方面及时提供给城市大脑,是建设高质量城市大脑的基石。城市大脑侧重数据分析和决策,社区小脑偏重数据采集和应用。两者分工明确,数据互通,打通了数字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内覆盖全小区的智能采集终端捕捉到动态信息,实时数据传送到社区小脑后,经过运算、预测等统计后发出指令,进一步集成到城市大脑大数据平台。城市大脑叠加社区小脑,可以推动基础数据生产和收集“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的标准化,实现社区的精细化治理,为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便捷、精细的服务。
社区小脑的功能实现
建成社区小脑可整合实现“零接触服务”“高效率识别”“自动预警排查”“信息智能推送”等目标,发挥其作为数据采集器,经济助推器、社会稳定器的功能。
1.数据采集器
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促进政府、公共组织与公民之间的沟通、协商与对话形成新的渠道。社区内覆盖社区的智能采集终端捕捉到信息,实时传送到社区小脑后,进一步集成到城市大脑大数据平台,并做出大量的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去感知城市的脉搏,其也成为城市管理者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最佳参考数据。
2.经济助推器
社区小脑平台可通过“区块链”技术整合社区所有便民服务资源,通过建立社区电子商务系统并招募加盟商来进行运营,在让更多居民享受到便利和优惠的同时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数字化、智能化的持续推动提升了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产品质量、品质服务方面的效率,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区共同体内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
3.社会稳定器
伴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社区小脑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完善了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表现为促进基层政府、社区组织与居民群众更愿意参加社区服务、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等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从健康监测系统到社区安防系统,系统的包容性、彻底性、有效性等优越性都可成为促进社会稳定最好的服务型体系。
02
社区小脑应对智慧社区发展难题
当前杭州市智慧社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论坛数据采集,但仍然存在信息不全、数据孤岛、技术集成能力弱、网格职能不清晰、运营人员不足等短板。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没有与智慧城市形成配套,并未形成城市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的“整体性”,主要原因是社区小脑建设的滞后,建设社区小脑将有效解决这些智慧社区建设的难题。
现行的智慧社区建设
难以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效衔接
智慧社区建设是未来发展的趋势。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将科技作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支撑力量,由前沿科技与社会基层融合而生的智慧社区获得了发展的新起点。目前,依托新增智能感应终端和响应设备的智慧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现行的智慧社区建设难以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效衔接。智慧社区的叠加不等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之间必须搭配社区小脑,建立与城市大脑相互衔接的发展体系。在社区小脑智慧化建设的进程中,产生的信息流没有接入现行的城市大脑体系,在智慧社区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缺少中间体。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城市大脑推进数据分析和决策,更加需要社区小脑进行数据采集和应用。城市大脑叠加社区小脑,可以推动基础数据生产和收集的标准化,拓展城市大脑数据来源,实现“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的治理目标。
现行的智慧社区建设
难以实现基层社区的体系化治理
目前的智慧社区建设一般采用物联网、互联网的技术,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软硬件的使用及维护问题,但社区物业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往往不达标,软件管理知识相对匮乏,在系统使用、技术维护、运营管理方面经验较少,短期内培训现有人员存在一定困难,引入专业运营人员又会增加运营成本。当前不同地区存在社区智慧化水平差异,具有较高智慧化水平的社区在社会稳定方面的价值没有充分显现。从智慧社区的功能上看,其作为社会矛盾纠纷协调化解的信息采集中心和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的功能发挥不足。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社区精细化管理不足,应基于各住宅小区物联网广泛布设感知“神经元”。智慧社区在推动解决群众诉求,推动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解决在社区等方面,需要进行功能性整合。
现行的智慧社区建设
未能有效接入数字化政府改革
数字化政府改革需要解决基层政府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与社区组织、物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技术兼容问题。社区智慧化建设中经常遭遇软硬件系统独立、智慧化建设碎片化、数据挖掘和业务应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缺少基于住宅社区的信息集成平台,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技术标准,技术平台间的连接存在物理区隔。大多智慧社区建设软件系统平台为社区联合物业公司定制或是运用知名软件设计企业开发的系统,各平台的协议标准不一致,不同厂家很难做到相互兼容。现行的智慧社区系统平台需要辖区内住宅社区的信息接入,而缺少政府部门统筹难以实现公共信息的接入和数据共享,目前从联入主体的有限性来看其规模还很不够。主体是否选择共享信息是其共享成本与收益核算的结果。
智慧社区建设的市场主体和资金不足
当前住宅社区的智慧化建设系统主要是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自行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区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一些社区的智慧系统共享性差、平台整合建设能力滞后、治理主体和手段单一、智能化水平低、居民参与度低、公共服务缺乏层次,智慧社区金融、经济效益、管理模式等运营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较为突出。一些老旧社区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面临资金问题。
03
加快城市大脑框架下社区小脑建设的思考
社区小脑是建设高质量城市大脑的基石。城市大脑侧重数据分析和决策,社区小脑侧重数据采集和应用。未来要基于城市大脑通用平台,整合吸收、迁移升级原有智慧社区建设成果,改造提升区域居民信息平台,推动区域数据整合和共享。打造社区小脑平台,依托智慧化应用,建设更加精细化的基层治理体系,让社区治理变得更加智慧与高效。
推进流程再造,理顺社区小脑建设的参与主体
建议以数字化政府建设为契机,加快形成以街道社区为中心行动者,社区党组织、社区物业企业和居民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
1.加强社区党组织的治权引领
必须明确社区小脑建设的治权主体是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街道社区要利用资源配置与协调者的身份,引领和整合社区物业企业及其他参与者构建社区小脑建设的利益共同体,协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化建设。在社区小脑技术平台建设、信息化和综合治理中切实保持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力。
2.推动传统社区物业企业向社区小脑运营商转型
要集合社区安全、社区居住、社区购物、社区教育、社区养老、社区物流、社区医疗等功能,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发展多种业态,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通过与众多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机构联合,致力于打造统一规范的社区小脑运营商。
3.加强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
利用智慧社区运营平台建立线上服务渠道,提供和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活动,建立奖励机制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智慧社区的运营,构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居民的全过程宣传,加强对技术平台“有用性”的宣传,增强技术平台宣传的持续性。要简化平台操作,增加社区民众获得各类信息的渠道。
推进技术革新,
实现社区小脑建设的系统互通
建议契合社区小脑的治理规律与未来需求,开发全省统一的“社区通”智慧信息系统论坛数据采集,打造统一的社区小脑技术平台。
1.灵活圈定共享数据的范围
对社区相关数据按其是否具有“公共性”进行逐项分类,明确具有公共性的基础数据由系统自动获取并分享,抓好数据归集共享与开放应用,建立数据需求清单、归集清单、共享清单和治理清单,实行清单化闭环管理。对于“非公共性”数据通过主动录入信息并分享,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数据可采用手动录入的方式。运用图像与视频精准识别、社区环境特征识别、智能感知、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社区管理自主操控。完善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物业管理、门禁系统、垃圾分类、社区商城等领域的应用。
2.确保城市大脑与社区小脑数据联通
大力推进现有各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实现感知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健全数据整合共享机制。推动“城市数据大脑”在社区的深度应用,推动省级政府部门、市县平台、各类企业之间的数据协同供给,打造城市大脑数据供应链,提升数据管理、分析、应用能力,打通涉民社区服务系统和数据,鼓励将健康、教育、安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汇聚并引入社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行动中,结合基层社区防疫任务的执行过程,推进社区相关信息汇集,同步建立相关行政管理系统的数据归集渠道,推动相关部门权责下放,促进条块数据融合,支撑街道、社区赋能减负。
3.加强数据信息“安全性”
以社区为未来智慧城市应用研发的基本单元,构建与实体社区相互映射的孪生社区,建立数据安全框架,让智慧应用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赋能加分。关注数据伦理,建立数字政府伦理委员会,在社会治理中兼顾社会治安监控与个人隐私保护。加强数据安全与保护立法和政策解释,制定完善《浙江省关于加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保障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公共数据开放及信息安全管理办法》《浙江省社区小脑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确保数据共享的网络信息安全。
强化平台应用,构建便民、智慧的社区生活链
建议“社区大脑”以“12345 体系”为建设方向,即1 个社区智联网平台、2大核心标准体系( 数据体系、安全体系) 、3 大核心标准( 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 、服务4 类主要人群( 政府、开发商、物业、居民) 、5 大核心技术(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 。打造社区平安系统、社区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三大系统”。
1.打造社区平安系统
建立覆盖智能门禁、周界报警、视频监控等内容的完整监管体系,并通过后台接入社区管理系统,与公安系统直接对接,实现警、民、物业间三边联动。推进“智安小区”建设,省、市公安系统协同推进“智慧内保”信息系统建设,推进驻区物业企业加盟政府设立的智能呼叫中心,社区物业、社会组织和街道派出所在社区安防系统运作中形成组织联动。加快以视频资源“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全面智能”为核心的平安系统特色应用,实现智能预警,精准推送涉警信息、处置建议,形成各方联动应急机制,提升社会公共安全保障效能。
2.打造社区管理系统
借鉴上海进博会“上海城市大脑·智慧公安”项目做法,探索建立社区现场风险洞察系统、社会面安防系统、重点人员管控系统,在敏感时期采用辖区手机号码进行全网伴随分析,精确、即时计算出社区实际人数和个人轨迹。依托地理信息系统( GIS) ,将社区的房屋、人口信息、车辆信息、物业信息等相关联,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社区最新动态,实现人、房、车、物统一定位。利用建立起来的智能安防设备,推进社区垃圾分类。
3.打造社区服务系统
关注社区的智慧化需求,调查及分析民众对社区所需的常见智慧化项目,根据居民需求导入智慧服务解决方案。建设社区商城、社区终端、便民服务、社区养老“四个模块”。围绕便捷、高效、安全的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推进数字未来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服务一体化、社区管理智慧化、社区生活人本化,构建丰富多彩的为民服务社区应用场景。
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政府和社会联合的协同治理
建立健全社区治理“最多跑一地”制度机制,开发社区小脑系统模块,纳入浙江省政府“浙里办”平台,形成“小政府、大社会、强市场”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1.加强政府制度引领
将社区小脑建设作为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的有效抓手和延伸手臂,自上而下推动,加强政策、资金、项目引领。制定详细的智慧社区建设目标和内容,充分考虑非常时期的应急管理、信息共享与开放、智慧应用接入以及长期运营管理体系和未来发展的路线。杭州可先行确定试点,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社区小脑推广激励支持地方政府在社区小脑产业、应用、技术、标准、规范、运营模式等方面探索创新。
2.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畅通智慧社区建设的信息流,才能保持社区小脑的基础“神经末梢”的健康和活力。要推进社区管理扁平化,推动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构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 决策机构) 、社区工作委员会( 行政管理机构) 、社区工作站( 服务窗口) 、社区居委会( 居民自我管理) 协调运转的新型组织体系。
3.培育运营主体
参考美国、日本等国经验,改变融资方式,加强异业合作,推行区域合伙人模式,在提供居民服务、搭建社区生活圈的基础上,整合物业资源,嫁接其他商业模式,从而为物业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通过市场化和规模化运作获得持续盈利能力,实现“造血功能”,解决“城市小脑”建设中的资金和运行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云新:《国外智慧治理研究述评》,《电子政务》2017 年第7 期。
[2]华先胜等:《城市大脑: 云边协同城市视觉计算》,《人工智能》2019 年第5 期。
[3]滕尼斯·F.:《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
[4]康春鹏:《智慧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 年第21 期。
[5]《强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杭州加速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警察技术》2020 年第3 期。
[6]宋晓娟、王庆华: 《智慧社区: 主体间新关系与治理新形态》,《电子政务》2020 年第4 期。
[7]汪碧刚:《促进理论与技术融合发展建设物联网全场景智慧社区》,《科技日报》2020 年第5 期。
[8]李阳、马娜:《大数据驱动下智慧社区管理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 年第16 期。
*本文系浙江省2019 年度新型智库研究课题“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 19CSZL22) 成果、浙江省2020 年度新型智库研究课题“新时代枫桥经验: 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2019 年度杭州社科规划基地课题“杭州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 2019JD29) 成果。
作者:王延隆,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孙孟瑶,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硕士研究生。
审核:蔡峻